# 2018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最终报告 ## Rust OS for x86_64 SMP 计53 王润基 2015011279 2018.05.25 ## 摘要 这是清华大学2018年操作系统课的课程设计项目,为期约两个月。本项目的初衷是尝试使用Rust这一新兴的系统级编程语言来写OS,并利用它主推的内存和线程安全特性,进行SMP多核优化。 由于时间有限以及对其复杂度的低估,在课程结束时实际完成的工作是:用Rust重新实现了uCore教学系统的大部分功能——我们的起点是《Writing an OS in Rust》系列文章的blog_os;x86平台相关部分的各个驱动从各种OS中摘取;进程管理部分完全重写,同时支持运行xv6_x86-64[3]和ucore[4]的用户程序;文件系统部分作为单独的模块重写,并实现了一个C语言兼容层以对接到ucore中。而SMP部分仅仅做到了启动多核,没来得及做深入研究和优化。 整个项目过程为使用Rust编写OS积累了诸多经验。Rust的安全哲学、类型系统、所有权机制对于编写OS大有助益。与C相比,在编写Rust时开发者更容易从高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对于控制一个复杂度极高的OS项目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另一方面,Rust语言本身不能消除软件固有的复杂度,在脱离Rust约束的底层领域,依然需要谨慎的设计以防Bug的发生,这些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局限性。 我们期望这个项目在短期内实现uCore的全部功能,未来能够比肩甚至取代C语言版本的uCore成为新一代的教学操作系统,使之更加简洁、安全、模块化。 ## 目录 [TOC] ## 实验概述 ### 实验目标和完成情况 本项目最初的目标是: 在blog_os的基础上,移植ucore到Rust,然后参考sv6进行SMP优化。 1. 阅读《Writing an OS in Rust》,以blog_os为案例学习RustOS的风格。 2. 阅读xv6,xv6-x86_64,ucore_os_lab,ucore_plus代码,学习x86_64下SMP的实现细节。 3. blog_os已经实现了64位下的内存管理和中断,还需实现线程、调度、文件系统。 4. 实现SMP,参考sv6进行优化,使用commuter进行测试。 我们计划在第7-10周和其它Rust组合作完成uCore的移植,第11-13周完成SMP的实现和优化。 但是,由于以下原因,项目只完成了预定计划的一半: * 时间紧张,人手短缺 * 低估了OS的复杂度和Debug消耗的时间 * 初始框架不完善以及OS的高耦合性导致难以组间合作 截止第13周,项目移植完成了uCore的整体框架和大部分功能: * 基础驱动:全部完成 * 内存管理:框架完成,一些算法没有实现 * 进程管理:近乎完成,可以正常运行大部分用户程序 * 同步互斥:没写 * 文件系统:SFS和VFS作为单独模块实现完毕,还没对接到进程中 具体完成过程和内容参见下文,各部分完成情况清单参见[status.md](../status.md)。 ### 前期调研情况 最开始时,在老师的指示下,我们首先调研了Rust for RISCV的可能性。在2017年底才刚刚有了RISCV-Rust-Toolchain,也有人成功用它在HiFive上运行。但我们和老师都没法在本机上把这套工具链跑起来,而且它刚刚诞生十分不稳定,于是我们放弃了RISCV这条道路。 在此项目开始时,开源界已经有不少RustOS的项目: * Redox:这是目前完成度最高的RustOS,微内核架构,平台x86_64 * 《Writing an OS in Rust》& blog_os:这是一个从零开始写RustOS的教程,平台x86_64 * rv6:这是一个xv6的Rust移植,然而它止步于内存管理,并且是完全C风格的 * CS140e:这是斯坦福2018年新开的实验性课程,用Rust写的教学OS,平台arm/RaspberryPi 综合考虑,我们决定在blog_os的基础上移植/补全ucore的功能。 在第7周方案报告时,我们已经读完了《[Writing an OS in Rust](https://os.phil-opp.com)》第一版的全部10篇博客,建立起了开发环境,并开始移植一些驱动,同时熟悉Rust语言和生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实现了Rust和C语言互操作,这使得我们对移植工作多了几分信心。 关于前期调研的其它内容,详见[中期汇报文档](./MidReport.md)。 ### 小组成员分工及组间合作情况 由于某些原因,我的队友朱书聪同学中途跑路了,于是我完成了99%的实际开发工作。 同期进行课程设计的还有两个Rust组: * 第13组(ARM组):他们的工作基于CS140e的框架,把uCore移植到ARM上。 * 第15组(驱动组):他们和我们一样基于blog_os的框架,重点在驱动和内核可加载模块上。 我们三个组之间没有显式地合作,即各自维护独立的代码仓库。 我们在第7周进行过一次讨论,结论是很难维护一个主代码。 * 对比ARM组,我们双方的起点完全不同,CS140e提供了一个完整的OS框架,而blog_os只提供了中断和页表管理。并且当时我们对OS刚刚上手,完全无法进入对方的平台把框架统一起来。 * 对比驱动组,我们基于共同的起点,但这个起点太低了,难以并行地开发。比如uCore都是每个lab依赖于之前所有lab,我们的起点相当于不到lab1。虽然如此,但事实上在之后我们两组共享了绝大部分代码,其实应该merge一下的…… 因此,我们之间的合作仅限于互相借鉴,把别的组写好的可以复用的部分拿过来用。比如我们借用了驱动组写好的IDE驱动,参考了ARM组的进程管理框架。 ## 实际完成的工作 在这两个月共8周的时间中,前两周主要是调研和熟悉环境,后五周完成实际开发。共累计180次commits,为此投入了150h以上的精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以下大致按时间顺序列举了完成的主要工作,详细内容可查看日志: ### 1. 将内核移到高地址区 blog_os的内核位于低地址区,它在进入Rust前的汇编中设置了一个将最低1G空间恒等映射的页表,并在进入Rust后根据内核实际占用的空间构造了一个新的页表,这一操作称为内核重映射,目的是防止栈溢出并精细地管理内存。 在此基础上,我做了以下改动: * 修改linker script,将Kernel的虚地址重置到高地址区,但实地址不变。 * 修改初始页表,将四级页表第510项(内核虚地址区)也映射到低1GB物理空间。 由于BootLoader开始时还处于32位保护模式,不能使用64位的虚地址,因此在进入Rust之后才能把页表第0项撤销掉。 * 修改BootLoader,使之进入Rust时rip和rsp都使用新的虚地址。 这里遇到了以下问题: * 链接时由于段名称错误导致属性不正确,最终导致了PageFault * 32位跳转到64位写法不正确,链接时报错:relocation truncated to fit: R_X86_64_PC32 ### 2. 设备和多核的初始化 blog_os只实现了中断处理,还没有实现对设备的操作。 我完成了以下设备的初始化: * ACPI:参考xv6 x86_64,用Rust重写 * LocalAPIC:链接C代码 * IOAPIC:参考xv6 x86_64,用Rust重写 * PIT时钟:复制Redox代码 * IDE:后期借用驱动组的成果 * 键盘:链接C代码 * 串口:复制Redox代码 * VGA:blog_os写好了 * 启动多核:参考xv6 x86_64,用Rust重写 这时基本达到了lab1的程度。 ### 3. SFS文件系统 由于文件系统是OS无关的,我把它分离出来作为一个Rust库来写,[Github](https://github.com/wangrunji0408/SimpleFileSystem-Rust)。 它内部分为四层,由低到高:硬盘数据结构层,SFS层,VFS层,C兼容层。除此之外,还附有单元测试和mksfs命令行工具(未完工)。 目前,该模块已经通过C兼容层链接到了uCore上,可以替换C语言的实现;在RustOS中直接操作VFS层实现了从磁盘中读取用户程序。日后,在此框架下可以用Rust实现更多FS,只要它们实现Rust的VFS接口,就可以同时被RustOS和uCore使用。 这部分的开发主要分为两个阶段:SFS层和C兼容层。前者专注于SFS的逻辑,几乎不含底层细节,用Rust写起来非常顺畅;后者则要经常和C语言接口打交道,充满了各种unsafe操作,实现起来比较艰难,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让双方的接口配合起来工作,相当有挑战性。 这部分开发过程历时一周,实际有效代码约1300行(其中C兼容层就占了450行,和SFS层相当),而代替掉的uCore代码约1000行。并没有比想象中要少。 更多详细内容,参见[SFS移植报告](https://github.com/wangrunji0408/SimpleFileSystem-Rust/blob/master/docs/rust_port_report.md)。 ### 4. Re: 从零开始的进程管理 这部分是整个项目中最难的一块。它的复杂度和SFS相当,同时又和底层机制紧密耦合,依赖于内存管理和中断处理。blog_os在进程管理上是白纸一张,需要从头写起。我主要参考了xv6和uCore,分阶段完成了这个模块: 1. 借用Redox的中断处理入口函数,保存下TrapFrame。 2. 建立最简单的进程控制块`Process`和调度器`Processor`,为一个内核函数构造TrapFrame,通过直接改写中断时的tf,使之返回到新的内核线程。 3. 为每个线程分配内核栈,中断时不再改写tf,而是在中断处理结束时修改rsp,来实现线程切换。 4. 仿照Lab1 Challenge,新建两个软中断ToU/ToK,手动切换内核态和用户态。 5. 将一个xv6二进制用户程序链接到Kernel,使用一个ELF解析库读出其各段信息。 6. 在内存管理模块中新增类似mm和vma的内存描述结构`MemorySet`,并实现从ELF段信息的转换,和它在页表上的映射。 7. 为用户程序构造TrapFrame和页表,反复调试直到可以执行用户程序。 8. 实现一个最基础的系统调用,使得用户程序可以回到内核态。注意需要在每次进入用户态前在TSS中设置返回内核态时的内核栈rsp。 9. 实现Fork系统调用,需要谨慎处理页表切换。 10. 学习x86_64下的32位兼容模式,使得可以运行uCore的32位用户程序。 11. 为了方便测试各个用户程序,把整个sfs.img链接进来,通过之前写好的SFS模块读取所有用户程序。 12. 实现一个简易事件处理器,支持程序的睡眠和唤醒。 13. 为了在用户程序发生异常时中止其运行,发现Redox版本的中断处理不统一,遂废弃之改用xv6/uCore的实现,修改后直接修复了一个长期阴魂不散的Bug。 14. 将散落在各处的对rsp的修改统一到中断处理的最后。 15. 发现sys_wait是一个异步操作,需要把`(int*)store`保存下来,等到某个程序exit后再赋值。修改后通过了`waitpid`函数的测试。 16. 阅读xv6文档后惊讶地发现,它是通过switch函数直接在内核态切换线程来实现调度的(这意味着我前四周ucore也没学明白),在这种机制下上面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于是我又引入了switch机制,修改了新进程的初始内核栈内容,中断处理时就不再修改rsp了。 17. 参考uCore的调度模块,实现了RRScheduler和StrideScheduler。 至此,RustOS已经支持了绝大多数uCore用户程序的运行,具体清单见[status.md](../status.md)。 整个开发过程历时两周。平台无关部分的实际有效代码约800行,平台相关部分(构造TrapFrame和switch)约100行,比C语言的代码量少一些(syscall 200 + schedule 300 + proc 800 = 1300)。 现在完成后再回头看,发现其实进程模块的依赖相当少: * 中断处理部分:只需特定平台提供switch函数,以及一个新线程的初始内核栈内容。 * 内存管理部分:只需提供页表构造、复制(以及数据的复制)和切换操作。 于是我就想,可不可以把进程管理也做成OS无关的独立模块(Rust extern crate),通过接口提供必要的依赖支持呢?…… ### 5. 支线任务 以上是这两个月完成的主要工作,接下来列举一些中途穿插完成的小任务,有些是为更好地开发而进行的基础性工作,有些是没有进入主分支的尝试性工作: #### 5.1 C语言互操作 Rust调用C: * 对于完整的C语言库,Rust提供了[Bindgen](https://rust-lang-nursery.github.io/rust-bindgen/)工具来自动生成绑定代码。 * 对于零星的几个函数,直接使用extern导入函数符号即可。 C调用Rust: * 在Rust中使用`extern "C"`来定义函数,并加上`#[no_mangle]`禁止改名,在库的顶层声明为pub即可导出。 #### 5.2 TravisCI blog_os自带了一个travis脚本,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使之支持集成测试。 为了能在travis上运行QEMU并获得结果,需要一个从内部退出QEMU的方法: - 运行qemu时加入 -device isa-debug-exit - 执行outb(0x501, k),会退出qemu,错误码为2k+1 #### 5.3 未被整合的内存管理模块 在实现SFS文件系统前,我试图把内存管理模块也作为独立的库来写,因为貌似除了页表外其它算法都是平台无关的。 于是我新开了[一个库](../crate/memory/),在里面定义了一个页表接口,并针对此实现了两个页交换算法。为了对它们单元测试,还写了一个假的页表。结果当我想把它引入OS时遇到了阻碍:整个OS对现有代码高度依赖,很难一口气把它们抽离出去,于是不了了之。现在想来这么做是行不通的,或许应该渐进式地抽象出接口,而不是造出一个空中楼阁硬往里套。 #### 5.4 Copy-on-write 在实现进程Fork时,被一个Bug卡了好久,于是那天我换了个方向,为页表实现了写时复制机制。 本来这个功能也是计划写在上面提到的独立模块里的,但由于合不进来就没敢这么做。 借助Rust的语言支持,我可以把与这个拓展相关的全部内容(代码、文档、测试)写在[一个文件](../src/arch/x86_64/paging/cow.rs)里。由于要为每个物理帧维护额外的引用计数信息,还开了一个全局的Map(不像uCore对每个帧都建立信息块放在一起)。 #### 5.5 CLion配合gdb调试 & 调试经验 CLion配合gdb调试的方法:详见日志2018.05.18的记录 不过这个方法用得不多。在大部分情况下,OS都会触发TripleFault直接重启,此时就需要借助QEMU来进行Debug: - 运行QEMU时加入参数-d int,即可显示每次中断时的CPU信息 - 发生PageFault时,检查RPI(出错位置),CR2(访存目标),错误码(出错原因) - 在反汇编中查看rip对应的代码(可用`make asm`命令) #### 5.6 日志模块和彩色输出 Log模块是软件开发中一种常用的库,它可以支持在程序各处记录不同等级的日志,汇总到一起统一输出。我在RustOS中引入了这个库,并实现了根据不同日志等级以不同的颜色进行输出,还支持在运行前对指定等级的日志进行过滤,方便debug。 ## 实验总结 在整个移植过程中,我并不会直接照搬C语言的实现,而是去参考其他RustOS的设计,尽量使用Rust的风格和视角去重新审视OS。 接下来列举了一些我感受较深的Rust特性,并尝试去分析这些特性是如何帮助OS开发的: #### Rust的安全“哲学” Rust保证安全的方式是尝试把系统正确性证明整合到语言本身当中来。Rust的类型系统充当了specification的角色,而Rust编译器则是进行“证明”的工具。凡是遵守这套规则的代码,Rust保证它一定是内存安全的。 另一方面,Rust也是一个注重效率和实际的语言,因此在某些场合下必须绕过这些约束(由于OS中需要直接控制内存,这种需求大量存在)。针对这一现实,Rust提供了unsafe块,在它内部可以自由地通过指针访存。这背后的哲学是:显式地指出不安全,并使用安全封装和管理不安全。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尽量减少unsafe块的数量,并把他们集中封装起来,对外提供安全的接口,最好还要在文档中论证为什么这样做是安全的。 Rust从不会放松对安全的要求,但出于实际考虑,它可以允许把编译时约束转移到运行时(例如Mutex,RefCell),也允许把安全保证甩锅给程序员(unsafe块)。 unsafe块是一个精妙的设计,它总是在你想偷懒破坏安全性的时候给你带来小小的骚扰,这种不爽敦促你要赶快消灭它,于是程序的安全性就在日常点滴中得到了保证。例如你定义了一个可变的全局变量,那么所有对它的访问都需要用unsafe包起来,于是你就会考虑能不能不用这个全局变量,或者用Mutex把它包起来。在C/C++中可不是这样,定义全局变量、忘记访问时加锁,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等一上多线程才发现大事不妙,后悔自己当初的放纵。正如知乎某答案所描述:“Rust:编译时想撞墙;C++:调试时想跳楼”。 #### 实现安全的工具:类型系统 为Rust提供安全保证的工具是其强大的类型系统(类似Haskell),它鼓励开发者使用自定义类型封装各种概念,并通过特性`Trait`约束类型的行为,以达到类似Coq形式化证明的效果。 一个印象深刻例子是《Writing an OS in Rust》作者实现的x86_64页表,它是如此优秀以至于被Redox全盘采用。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实现,感受一下如何让编译器帮我们防止Bug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列举一下页表中有哪些概念,以及可以做哪些事情: * 在x86_64的四级页表下,一个常用的技巧是将根页表最后一项映射到自己,这样就可以通过虚地址访问任意级的页表。如果要编辑一个非活跃的页表I(不是CR3所指向的那个),需要先将活跃页表A的最后一项指向I,编辑过后再恢复回来。在编辑过程中,不能修改A本身。(也就是根页表最后一项独占所有页表的“编辑权”) * 活跃页表只能有一个,在重置CR3后,被换上的非活跃页表与原来的活跃页表互换。 * 前三级页表的项指向下一级页表,而最后一级页表项指向被映射的页。 在blog_os中,作者定义了若干类型来完成这些约束: * `Mapper`:表示一个可以被编辑的页表,内部记录了根页表的物理地址,实现了各种map/unmap方法。 * `InactivePageTable`:表示一个非活跃页表,内部记录了根页表的物理地址,它没有任何方法。 * `ActivePageTable`:表示当前活跃页表,内部是一个Mapper。 * 它“继承”(Deref)Mapper的所有方法,表明可以直接编辑它。 * 它提供一个switch方法,用来和一个非活跃页表互换: ```rust fn switch(&mut self, new_table: InactivePageTable) -> InactivePageTable ``` 内部的实现是切换CR3,并把自己作为InactivePageTable返回出去。 * 它提供一个with方法,用来编辑非活跃页表: ```rust fn with(&mut self, table: &mut InactivePageTable, f: impl FnOnce(&mut Mapper)) ``` 其中第三项是一个调用者提供的函数,在里面可以把table当做Mapper来编辑。 * 在Mapper内部,还定义了`Table`类型,其中Level是一个枚举类型的泛型参数,可以取1234四种值。对于`Table<2/3/4>`都实现了`next_table`等方法,返回的类型分别是`Table<1/2/3>`,而`Table<1>`就没有。这波操作直接在编译期保证了使用者不会犯错。 更详细的说明可以参阅[《Writing an OS in Rust》post 6](https://os.phil-opp.com/page-tables/) 。 #### 所有权机制与资源管理 Rust将C++中的RAII和移动语义发扬光大,形成了所有权机制,并衍生出借用机制、生命周期机制,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保证安全。 由于OS中涉及复杂的资源管理,所有权机制在此大有可为。上面提到的页表就是一个例子。除此之外,物理页帧、内核栈、内存空间、线程、CPU等等概念都与资源相关。而对于共享资源,例如共享内存段,Rust中也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例如Rc引用计数指针,Cow写时复制对象)。我在写RustOS时就尽量使用资源对象,这样就能自动回收资源,或在发生泄漏时及时得到警告。 所有权机制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Rust中的对象有严格的层级关系,上层拥有下层的所有权。这使得结构更加清晰,但丧失了一定的灵活性,而且经常出现深层嵌套。 例如锁`Mutex`,它就“拥有”里面的具体类型T,你想访问里面的内容,就必须先从外部开锁`mutex.lock()`,如果此时没有其它人使用,就会返回一个`MutexGuard`,这个对象拥有T的“访问权”,你可以通过它操作T。当MutexGuard离开作用域销毁时,会自动调用析构函数给mutex解锁。 反观C,给人的感觉是所有的对象都是平行地散落在内存各处,它们之间只是互相引用,而要说谁控制谁,那只有开发者才知道。假如开发者也糊涂,就会出现内存泄漏或是重复释放。C中的锁和被锁对象往往是平级关系,上锁这件事需要文档来说明,这导致我们经常忘了上锁。 #### 模块化 Rust提供了完善的包管理系统和模块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模块化。C语言由于缺乏完善的接口机制,也没有泛型,模块化搞起来比较别扭。 但是对于OS这种高度耦合的系统,实现模块化仍然相当困难。我在本次实验中进行了模块化的尝试,其中文件系统部分成功独立出去,进程管理部分看起来有些希望,而内存管理部分则困难重重。 不过,对于驱动和辅助性代码(例如读取ELF),使用外部模块是完全可行的。这方面《Writing an OS in Rust》的作者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他在写blog_os的同时就顺手写了一些库,都很好用。他还在GitHub上建立了一个组织[Rust-OSDev](https://github.com/rust-osdev),专门提供各种库。上面提到的页表,马上就会进入下一版的[x86_64库](https://docs.rs/x86_64/0.2.0-alpha-019/x86_64/),届时又可以精简掉RustOS大约500行的代码了! ## 后期计划 (如果还干的动的话……) 1. 完成uCore所有8个lab功能的移植 2. 提供完整的文档,达到和uCore同样的可用度和可读性 3. 完成xv6所有功能的移植,主要是多核运行程序 4. 学习借鉴sv6搞SMP优化 5. 把进程管理和内存管理模块化 6. 尝试和ARM组合并 ## 日志 详见[日志文档](./Log.md) ## 参考代码和文献 1. [Writing an OS in Rust](https://os.phil-opp.com/):从零开始用Rust写OS的详细教程 整个项目在此blog第一版[post10](https://github.com/phil-opp/blog_os/releases/tag/post_10)的基础上开发 2. [Redox](https://github.com/redox-os/redox):开源界完成度最高的RustOS 参考了它的代码结构,直接复制了一些设备驱动代码 3. [xv6-x86_64](https://github.com/jserv/xv6-x86_64):xv6的x86_64移植版 [xv6中文文档](https://th0ar.gitbooks.io/xv6-chinese/content/) 4. [ucore_os_lab](https://github.com/chyyuu/ucore_os_lab): [ucore_os_docs](https://legacy.gitbook.com/book/chyyuu/ucore_os_docs) 5. CS14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