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pages/camel/camel.wxml-->
|
|
|
|
|
<form bindsubmit="formSubmit" report-submit="true">
|
|
|
|
|
<view class="camel">
|
|
|
|
|
<image src="/images/11.jpg" />
|
|
|
|
|
</view>
|
|
|
|
|
<text class="word" decode="{{true}}">
|
|
|
|
|
孙子曰:夫算者:天地之经纬,群生之园首,五常之本末,阴阳之父母,星辰之建号,三光之表里,五行之准平,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六艺之纲记。稽群伦之聚散,考二气之降升,推寒暑之迭运,步远近之殊同,观天道精微之兆基,察地理从横之长短,采神祇之所在,极成败之符验。穷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立规矩,准方圆,谨法度,约尺丈,立权衡,平重轻,剖毫厘,析泰絫。历亿载而不朽,施八极而无疆。散之者,富有余;背之者,贫且寠。心开者,幼冲而即悟;意闭者,皓首而难精。夫欲学之者,必务量能揆己,志在所专,如是,则焉有不成者哉!
|
|
|
|
|
全书共分三卷:
|
|
|
|
|
上卷
|
|
|
|
|
详细的讨论了度量衡的单位和筹算的制度和方法。
|
|
|
|
|
度量衡包括长度(度),质量(量),体积/容积(衡)。长度的基本单位是蚕吐出的一根丝(直径为一忽),以上为十进。小的长度单位包括忽,丝,毫,牦,分,寸,尺,丈,引,端(50引)。辅助单位包括匹(40尺),步(6尺),亩(240步。古代以方形周长代面积),里(300步)。
|
|
|
|
|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一颗黍的质量,以上是絫,铢,两(24铢),觔(即斤,16两),钧(30斤),石(4钧)。
|
|
|
|
|
体积和容积的基本单位是一颗粟的体积。以上是圭(6粟),撮,抄,勺,合,升,斗,斛。
|
|
|
|
|
大数的名称,一万万为亿,以上每一万倍称为兆,京,陔,秭,穣,沟,涧,正,载。
|
|
|
|
|
圆周率约等于三(周三径一),根号2约等于1.4(方五斜七)。
|
|
|
|
|
以下还记载了白银,铅,铜,铁,玉,石等生产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
|
|
|
|
物质密度表
|
|
|
|
|
物质
|
|
|
|
|
记载密度
|
|
|
|
|
现代测量密度
|
|
|
|
|
银
|
|
|
|
|
14两/立方寸
|
|
|
|
|
10.49 g/cm3
|
|
|
|
|
玉
|
|
|
|
|
11两/立方寸
|
|
|
|
|
3~3.6 g/cm3
|
|
|
|
|
铜
|
|
|
|
|
7.5两/立方寸
|
|
|
|
|
8.9 g/cm3(纯铜。青铜黄铜按比例降低)
|
|
|
|
|
铅
|
|
|
|
|
9.5两/立方寸
|
|
|
|
|
11.3437 g/cm3
|
|
|
|
|
铁
|
|
|
|
|
7两/立方寸
|
|
|
|
|
7.86 g/cm3
|
|
|
|
|
石
|
|
|
|
|
3两/立方寸
|
|
|
|
|
~3 g/cm3(各不相同)
|
|
|
|
|
筹算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运用,但在古代中国数学著作如算数书、九章算术等书中都不曾记载算筹的使用方法;孙子算经第一次详细地记述筹算的布算规则:“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百万相当”,此外又说明用空位表示零。
|
|
|
|
|
在进行乘法时,“凡乘之法,重置其位。上下相观,上位有十步至十,有百步至百,有千步至千。以上命下,所得之数列于中位。言十即过,不满自如。上位乘讫者先去之。下位乘讫者则俱退之。六不积,五不只。土下相乘,至尽则已。”《孙子算经》明确说明“先识其位”的位值概念,和“逢十进一”的十进位制。
|
|
|
|
|
除法法则:“凡除之法:与乘正异乘得在中央,除得在上方,假令六为法,百为实,以六除百,当进之二等,令在正百下。以六除一,则法多而实少,不可除,故当退就十位,以法除实,言一六而折百为四十,故可除。若实多法少,自当百之,不当复退,故或步法十者,置于十百位(头位有空绝者,法退二位。余法皆如乘时,实有余者,以法命之,以法为母, 实余为子。”)
|
|
|
|
|
在此之后记载了谷物换算成精谷物和米饭的经验比例:粟米打成粝米的体积是五分之三,粝米煮成米饭的体积是二分之五。
|
|
|
|
|
第一章的最后是乘法表(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一一得一)和每个乘法结果的乘方表。用表格记载下来如下:
|
|
|
|
|
《孙子算经》乘法表
|
|
|
|
|
乘法(口诀)
|
|
|
|
|
乘法答案的平方
|
|
|
|
|
平方约去乘法口诀所在行
|
|
|
|
|
8×9=72(八九七十二)
|
|
|
|
|
5184
|
|
|
|
|
5184÷8=648
|
|
|
|
|
7×9=63(七九六十三)
|
|
|
|
|
3969
|
|
|
|
|
3969÷7=5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一一如一)
|
|
|
|
|
1(一乘不长)
|
|
|
|
|
-
|
|
|
|
|
中卷
|
|
|
|
|
主要是关于分数的应用题,包括面积、体积、等比数列等计算题,大致都在《九章》中论述的范围之内;
|
|
|
|
|
下卷
|
|
|
|
|
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如下卷第31题即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后传至日本,被改为“鹤龟算”。 [1]
|
|
|
|
|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答曰:雉二十 三,兔一十二。
|
|
|
|
|
术曰: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半其足,得四十七,以少减多,再命之,上三 除下三,上五除下五,下有一除上一,下有二除上二,即得。又术曰: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
|
|
|
|
|
算法译文:第一行放好头的数目,第二行放好脚的数目。将脚的数目除以二,得四十七。以较少的头数减较多的”脚数的一半“,得十二(知道这就是兔的数目),将第一行的算筹数目根据第二行得出的数目依次取去,即得鸡的数目。
|
|
|
|
|
另一种算法是:第一行放头的数目,第二行放脚的数目,将脚的数目除以二,从脚的数目的一半减去头的数目,再从头的数目减去刚才所获得的结果,即得鸡的数目。
|
|
|
|
|
下卷27题则是”鸡兔同笼“的一种推广。即使是头多于一个的奇异生物也能计算它们的数量。
|
|
|
|
|
今有兽,六首四足;禽,四首二足,上有七十六首,下有四十六足。问:禽、兽各几何?答曰:八兽、七禽。
|
|
|
|
|
术曰:倍足以减首,余半之,即兽;以四乘兽,减足,余半之,即禽。
|
|
|
|
|
算法译文:将脚的总数乘以二,减去头的数目,差除以二,得到兽的数目。将兽的数目乘以四,减去脚的数目,除以二,得到禽的数目。
|
|
|
|
|
下卷第28题“物不知数”为后来的“大衍求一术”的起源,被看作是中国数学史上最有创造性地成就之一,称为中国余数定理: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 何?答曰:二十三。
|
|
|
|
|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 ,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 ;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一百六以上,以一百五 减之,即得。
|
|
|
|
|
下卷最后一题还提供了一种卜算胎儿性别的”方法“,颇有些现代”校验算法“的旨趣,一并记之如下:
|
|
|
|
|
今有孕妇,行年二十九岁。难九月,未知所生?答曰:生男。
|
|
|
|
|
术曰:置四十九加难月,减行年,所余以天除一,地除二,人除三,四时除四,五行除五,六律除六,七星除七,八风除八,九州除九。其不尽者,奇则为男,耦则为女。
|
|
|
|
|
算法译文:基数七七四十九,加上孕妇的孕期(九月,得五十八),减去孕妇的年龄(二十九,得二十九)。计算结果连续除以一到九的整数。如果最后余数的和是奇数就是生男,偶数就是生女。本例的结果是0、1、2、1、4、5、1、5、2,和为21,所以孕妇生的是男孩。
|
|
|
|
|
</text>
|
|
|
|
|
</fo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