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48 年 12 月 10 日当选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路易·波拿巴于 1851 年12 月 2 日在法国发动政变,立法议会和国务会议被解散,许多议员被逮捕,全国有 32 个省宣布处于战时状态,社会党和共和党的领导人被驱逐出法国。1852 年1 月14 日通过的新宪法规定,一切权力都集中在总统手中,而在 1852 年 12 月 2 日却宣布路易·波拿巴为法国皇帝,帝号拿破仑第三。———663、666。
|
|
|
《革命》(Die Revolution)是约·魏德迈在纽约出版的德文周报,1852 年1 月 6 日和 13 日出版两期后,由于物质上的困难不得不停刊。1852 年5 月和 6 月,魏德迈在阿·克路斯的资助下又作为月刊出版了两期《革命。不 定 期 刊 物》(Die Revolution. Eine Zeitschrift in zwanglosenHeften)。———663。
|
|
|
旺多姆圆柱又称凯旋柱,是为了纪念拿破仑第一的战功,于 1806—1810年在巴黎旺多姆广场修建的。整个圆柱全部用缴获的武器上的青铜制成,顶上铸有一座拿破仑雕像,雕像在复辟时期被拆除,但在 1833 年又复原。1871 年根据巴黎公社的决议,旺多姆圆柱作为军国主义的象征被推倒。1875 年圆柱又被资产阶级政府修复。———664、774。
|
|
|
二月革命指 1848 年 2 月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推行极端反动的政策,反对任何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加剧对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剥削,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1848 年2 月 22—24 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国二月革命在欧洲 1848—1849 年革命中具有重要影响。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积极参加了这次革命,但革命果实却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327、376、382、391、441、445、597、666、671。
|
|
|
这里是指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讲演录》第 3 部第 2 篇《从第二次布匿战争到皇帝当政时期》中的论述。黑格尔指出:“如果某种国家变革重复发生,人们总会把它当做既成的东西而认可。这样就有了拿破仑的两次被捕,波旁王室的两次被驱逐。由于重复,开初只是偶然和可能的东西便成了现实的和得到确认的东西了。”———6、668。
|
|
|
山岳党即山岳派,在 1793—1795 年间是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因其在国民公会开会时坐在大厅左侧的最高处而得名,代表人物有马·罗伯斯比尔、让·马拉、若·丹东等。其成员大都参加了雅各宾俱乐部。1792 年 10 月,代表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退出雅各宾俱乐部后,山岳派实际上成为雅各宾派的同义语。<br>山岳党在 1848—1851 年间是指法国制宪议会和立法议会中集合在《改革报》周围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其领袖人物为赖德律—洛兰、费·皮阿等人。以路易·勃朗为首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也参加了这一派。他们自称是 1793—1795 年法国国民公会中的山岳党思想的继承人。1849 年 2 月后该派又称新山岳党。——— 特别警察指英国的特别巡警,是由平民组成的警察后备队,他们曾帮助正规警察驱散 1848 年 4 月 10 日的宪章派示威游行队伍。路易·波拿巴流亡伦敦期间曾自愿充当特别警察。伦敦的特别警察代替小军士,指路易·波拿巴代替拿破仑第一。———668、686。
|
|
|
1800 年 6 月 14 日,拿破仑的军队经圣伯纳德山口翻越阿尔卑斯山,在意大利北部的马伦戈击溃奥地利将军梅拉斯的军队,这一决定性胜利最后导致英、俄、奥等国反法同盟的解体。———668。
|
|
|
指 1851 年 12 月至 1852 年 1 月间由于路易·波拿巴要求瑞士当局引渡法国共和派流亡者而发生的法国和瑞士两国之间的冲突。———668。
|
|
|
圣安德烈大十字勋章是沙皇俄国的最高勋章。马克思在这里显然是指路易·波拿巴需要得到俄国皇帝尼古拉一世的承认。———668。
|
|
|
《国民报》(NationalZeitung)是德国的一家日报,1848 年 4 月 1 日— 1915 年在柏林出版。19 世纪 50 年代该报具有自由主义倾向,后为民族自由党的机关报。1866 年以后该报支持俾斯麦的政策,1870—1871年曾号召兼并法国领土,主张武力镇压巴黎公社。———668。
|
|
|
使徒保罗是圣经中的人物,原名扫罗,是虔诚的犹太教徒。据《新约全书·使徒行传》记载,当他前往大马士革追捕基督教徒时,忽被强光照射,耶稣在光中显现,嘱他停止迫害基督徒。他从此转信耶稣基督,后来成为耶稣直接挑选的使徒,被派往各地传教,改名保罗。《新约全书》中的保罗书信传说为他所写,其主要思想成为基督教教义和神学的重要依据之一。———669
|
|
|
哈巴谷是圣经中 12 个所谓小先知之一。他以其诗一般热情的话语为人们所称道。约·洛克是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处事注重实际而缺少诗意,只相信人的理智。在这里马克思把哈巴谷当做洛克的对立面。———670。
|
|
|
1848 年12 月10 日 ,路 易 · 波 拿 巴 经 大 选 成 为 法 兰 西 共 和 国 总 统 。 ———671。
|
|
|
“埃及的肉锅”一词源于圣经传说:被奴役的以色列人逃离埃及,行至旷野,饥饿难忍,于是开始抱怨摩西,说他不应该带领他们离开埃及,因为他们在埃及虽然世代为奴,但毕竟可以围着肉锅吃饱肚子(参看《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 16 章第 1—3 节)。———671。
|
|
|
“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这句话出自伊索寓言《说大话的人》。一个说大话的人自吹在罗陀斯岛上跳得很远很远。别人就用这句话反驳他。其转义是:这里就是最主要的,你就在这里证明吧!“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这句话是从上面那句话演变而来的。罗陀斯在希腊语中既是岛名,又有“玫瑰花”的意思。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的序言中曾使用这种说法。———673。
|
|
|
按照 1848 年 11 月 4 日宪法规定,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任期为四年,新总统的选举在 5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举行,即将离任的总统不能参加竞选。1852 年 5 月的这一天,路易·波拿巴的总统任期届满。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特别是流亡者,希望民主党派在这一天能够上台执政
|
|
|
锡利亚一词源于希腊文 Chilias,意为一千。锡利亚教义产生于奴隶制度解体时期,宣传基督复临,在世上建立公正、平等和幸福的“千年王国”的宗教神秘主义学说,反映了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心态。恩格斯把这种信仰称做“锡利亚式狂想”。在基督教早期,这种信仰流传很广,后来经常出现在中世纪各种教派的教义中。<br>千年王国是基督教用语,指世界末日到来之前,基督将再次降临,在人间为王统治一千年,届时魔鬼将暂时被捆锁,福音将传遍世界。此语常备用来象征理想中的公正平等、繁荣富裕的太平盛世。
|
|
|
卡皮托利诺是罗马城中一个设有防御工事的小丘,那里建有尤诺纳神庙。据传说,公元前 390 年高卢人进犯罗马时,尤诺纳神庙里鹅的叫声惊醒了守卫卡皮托利诺的士兵,从而拯救了罗马城。———673。
|
|
|
指19世纪上半叶法国资产阶级的两个保皇党——正统派和奥尔良派。<br>正统派是法国代表大土地贵族和高级僧侣利益的波旁王朝(1589— 1792 年和 1814—1830 年)长系的拥护者。1830 年波旁王朝第二次被推翻以后,正统派结成政党。在反对以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为支柱的当政的奥尔良王朝时,一部分正统派常常抓住社会问题进行蛊惑宣传,标榜自己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使他们不受资产者的剥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该派代表人物的观点叫做封建的社会主义。在第二帝国时期,正统派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只能采取等待时机的策略,出版一些批评性的小册子。他们在1871年参加了反革命势力对巴黎公社的镇压以后才开始活跃起来。<br>奥尔良派是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保皇党,是 1830 年七月革命到1848 年二月革命这段时期执政的波旁王朝幼系奥尔良公爵的拥护者。奥尔良公爵统治时期在历史上成为奥尔良王朝。<br>在第二共和国(1848-1851年),这两个保皇集团成为联合起来的保守的“秩序党”的核心。
|
|
|
蓝色共和党人指资产阶级共和派,因其机关报是《国民报》故又称《国民报》派,亦称三色旗共和派、纯粹的共和派(见注 221)。1848 年革命时期,这一派的领导人参加了临时政府,后来靠卡芬雅克的帮助策划了六月大屠杀。红色共和党人指其他各种民主派和社会主义者。———673。
|
|
|
非洲的英雄指曾经参加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的法国军官,在法国,人们曾把他们称做“非洲人”或“阿尔及利亚人”。马克思在这里指的是路·欧·卡芬雅克、克·拉莫里谢尔和玛·阿·贝多等将军,他们是国民议会中共和派集团的首领。
|
|
|
王朝反对派是七月王朝时期法国众议院中以奥·巴罗为首的议员集团。这个集团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政治观点,主张实行温和的选举改革,认为这样做能避免革命并维持奥尔良王朝的统治。该派也被称做议会反对派。
|
|
|
七月王朝指法国 1830 年七月革命至 1848 年二月革命期间国王路易—菲力浦执政时期,即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统治时期。<br>七月革命即 1830 年 7 月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14 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垮台后,代表大土地贵族利益的波旁王朝复辟,竭力恢复封建专制统治,压制资本主义发展,限制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加剧了资产阶级同贵族地主的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830 年7 月27—29 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金融资产阶级攫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以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为首的代表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
|
|
|
指 1848 年 5 月 15 日巴黎人民的革命行动。这一行动是在进一步推进革命和支持意大利、德国、波兰的革命运动的口号下进行的,参加游行的人数多达 15 万,其中主要是以奥·布朗基等为首的巴黎工人。游行者向正在讨论波兰问题的制宪议会进发,闯进了波旁王宫的会议大厅,要求议会兑现诺言,向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波兰提供军事援助,采取断然措施消除失业和贫困,给工人以面包和工作,成立劳动部。当这些要求遭到拒绝后,游行者试图驱散制宪议会,成立新的临时政府。5 月 15日的示威运动遭到镇压。运动的领导者布朗基、巴尔贝斯(他曾提出向富人征收 10 亿税款)、阿尔伯、拉斯拜尔等人遭逮捕。这次革命行动失败后,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废除国家工场的措施,实施了禁止街头集会的法律,查封了许多民主派俱乐部。1849 年 3 月 7 日—4 月 3 日,当局在布尔日对 1848 年五月十五日事件的参加者进行了审判。巴尔贝斯被处以无期徒刑,布朗基被处以 10 年的单独监禁,德弗洛特、索布里埃、拉斯拜尔、阿尔伯等人被判处期限不等的徒刑,有的被流放到殖民地。
|
|
|
指 1848 年 6 月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要求把革命推向前进,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推行反对无产阶级的政策,6 月 22日颁布了封闭“国家工场”的挑衅性法令,激起巴黎工人的强烈反抗。6 月 23—26 日,巴黎工人举行了大规模武装起义。6 月 25 日,镇压起义的让·巴·菲·布雷亚将军在枫丹白露哨兵站被起义者打死,两名起义者后来被判处死刑。经过四天英勇斗争,起义被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残酷镇压下去。马克思论述这次起义时指出:“这是分裂现代社会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是保存还是消灭资产阶级制度的斗争。”(见《雇佣劳动与资本》)
|
|
|
别动队是根据法国临时政府 1848 年 2 月 25 日命令,为对付革命的人民群众而成立的。这支由 15—20 岁的巴黎流氓无产者组成的队伍曾被利用来镇压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当时任陆军部长的卡芬雅克将军亲自领导了这次镇压工人的行动。后来,波拿巴主义者将其解散,因为他们担心波拿巴与共和党人发生冲突时,别动队会站在共和党人一边。
|
|
|
蒲鲁东的这一观点是在他批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巴师夏的一篇论战文章中提出的,这篇文章发表在1849 年11 月—1850 年2 月的《人民之声》报上,1850 年又以单行本形式在巴黎出版,标题是《无息信贷。弗·巴师夏先生和蒲鲁东先生的辩论》。蒲鲁东式的人民银行是 1849 年 1 月 31 日成立的。他打算借助这个银行通过和平的途径实现他的“社会主义”,即消灭信贷利息,在生产者获得自己劳动收入的全部等价物的基础上进行没有货币的交换。这个银行在开始正常业务活动之前就于 4 月初宣告关闭。
|
|
|
相传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 312 年征讨马克森提乌斯时,中午时刻看见天上出现一个光芒四射的十字架,旁边有一行字:“在此标记下你必胜!”有人据此认为君士坦丁大帝从迫害基督教到皈依和保护基督教与这个传说有关。
|
|
|
土伊勒里宫是巴厘岛一座宫殿,路易十八的皇宫;拿破仑第三的官邸。
|
|
|
《国民报》(Le National)是法国的一家日报,1830 年由路·阿·梯也尔、弗·奥·玛·米涅和阿·卡雷尔在巴黎创刊,1834—1848 年用《1834 年国民报》(Le National de 1834)的名称出版,40 年代是温和的共和派的机关报,1848—1849 年革命时期聚集在报纸周围的有阿·马拉斯特、路·安·加尔涅—帕热斯和路·欧·卡芬雅克等资产阶级共和党人,1851 年 停 刊。
|
|
|
《辩论日报》(Journal des dbats)是法国资产阶级报纸《政治和文学辩论日报》(Journal des dbats politiques et littraires)的简称,1789 年在巴黎创刊。七月王朝时期该报为政府的官方报纸,1848—1849 年革命时期支持反革命,1851 年十二月二日政变后为温和的奥尔良反对派的机关报,70—80 年代报纸具有保守主义倾向。
|
|
|
维也纳条约指在 1814 年 9 月—1815 年 6 月维也纳会议上缔结的旨在恢复各国王朝统治和满足战胜国领土要求的条约和协议。<br>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各国(土耳其除外)从 1814 年 9 月至 1815 年 6 月断断续续召开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普、俄、奥等反拿破仑战争同盟国的君主和代表,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缔结的旨在恢复各国王朝统治和满足战胜国领土要求的条约和协议,统称为维也纳条约。根据维也纳会议的决定,奥地利获得了意大利的伦巴第和威尼斯等地;普鲁士获得了莱茵河两岸及北部萨克森的土地;瑞典从丹麦获得了挪威;俄国获得了芬兰,并把华沙大公国改名为波兰王国,由沙皇统治;克拉科夫成为俄、普、奥共同保护的共和国;奥地利的尼德兰(比利时)合并于荷兰称为尼德兰王国;德意志组成松散的德意志联邦;瑞士重新恢复中立;英国得到了荷兰的殖民地好望角和锡兰以及法属殖民地马耳他岛。会议的最后决议规定,恢复法国 1792 年的疆界,恢复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并将法国置于列强的严格监督之下;法国不得再侵占欧洲领土。1815 年 9 月关于成立神圣同盟的决议是对维也纳决议的补充。
|
|
|
清教徒是基督教新教教徒中的一派,16 世纪中叶产生于英国,原为英国国教会(圣公会)内以加尔文教义为旗帜的新宗派,如长老会、公理会等。清教徒要求“清洗”英国国教内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烦琐仪文,反对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因而得名。16 世纪末,清教徒中开始形成两派,即温和派(长老派)和激进派(独立派)。温和派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的利益,主张立宪君主政体。激进派代表中层资产阶级和中小贵族的利益,主张共和政体。
|
|
|
宴会运动指 1847 年 7 月—1848 年 1 月之间法国各种反对派势力利用宴会形式进行的政治斗争。七月王朝末期,王朝反对派联合共和派为促进选举改革,征集请愿书签名,举行了大规模的宴会运动,资产阶级民主派也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在宴会上,各派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以发表公开演说,致祝酒词等方式陈述政见,宣传改革。第一次公开的宴会于 1847 年 7 月 9 日在巴黎的红宫舞厅举行,所有支持改革的派别都有代表参加,成分相当复杂。在这次宴会上,资产阶级民主派无论从人数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表现出自己极大的优势。宴会运动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席卷了法国各个地区,仅 1847 年秋季的两个月内,全法国就举办了 70 次宴会,出席总人数多达 17 000 余人。每次宴会出席者少则数百人,多则千余人。工人代表也组织过自己的宴会。但是,原定于 1848 年 2 月 22 日举行的宴会遭到基佐政府的禁止,因为选举改革的运动给七月王朝带来了威胁。宴会运动为 1848 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二月革命拉开了序幕。恩格斯针对宴会运动撰写过一系列文章(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 1 版第 4 卷第 381—384、394—402、405—408、423—426、430—437 页)。
|
|
|
1848年2月22日巴黎爆发革命,2 月 24 日,路易—菲力浦让位给他的年幼的孙子巴黎伯爵。奥尔良公爵夫人打算让法国众议院拥戴她来摄政,立其年幼的儿子为国王。但是,在起义人民的压力下,法国后来成立了临时政府并宣布成立共和国。
|
|
|
行委员会是法国制宪议会 1848 年 5 月 10 日为取代辞职的临时政府而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该委员会存在到 1848 年 6 月 24 日卡芬雅克上台为止,其成员多半是温和的共和派。赖德律—洛兰是执行委员会中的左翼代表。
|
|
|
知善恶树上的苹果也叫禁果。据圣经传说,伊甸园中有一棵果树,人若吃了这树上的果子就会眼睛明亮,知道善恶。上帝怕人们吃此果后能同他一样识别善恶,因而禁止人们摘食。
|
|
|
法国国民议会 1848 年 11 月 4 日通过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于 1848 11 月 7 日发表于《总汇通报》第 312 号。马克思 1851 年在《1848 年 11 月 4 日通过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一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10 卷)中对该宪法作了专门研究,可与本书第二章中马克思对该宪法的评述相对照。
|
|
|
法国 1830 年宪章是七月王朝的根本法。宪章表面上宣布国民拥有自主权并对国王的权力作了某些限制,但是那些反对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官僚警察机构以及苛刻的法律仍然原封未动。
|
|
|
指路易·波拿巴的总统府邸。“极乐世界”的德文是“elysische Gefilde”,与 波 拿 巴 的 总 统 府 邸 巴 黎 的 爱 丽 舍 宫 “Palais de lElyse”同源于希腊语。
|
|
|
“兄弟,要准备牺牲!”是特拉伯天主教修道会修士见面时的问候语。特拉伯修道会成立于 1664 年,以严格的规章及其成员的禁欲主义生活方式而闻名。
|
|
|
近卫军是古罗马帝王或将相拥有的享有特权的武装力量,经常参与内讧,扶助主子登上王位。马克思在这里是指支持路易·波拿巴政变的法国部队和军官。
|
|
|
指 1849 年 5—7 月武装干涉罗马共和国一事。1848 年秋,在欧洲革命的影响下,意大利境内重新掀起反对奥地利统治和争取统一的民族解放运动。1848 年 9 月 16 日,罗马爆发人民起义。1848 年 11 月,庇护九世逃往那不勒斯的要塞加埃塔。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庇护九世于1848 年 12 月 4 日号召所有天主教国家共同镇压罗马革命者,那不勒斯和奥地利立即响应。1849 年 2 月 9 日,罗马由全民投票产生的制宪议会废除了教皇的世俗权力并宣布成立共和国,政权集中在以朱·马志尼为首的三执政手中。法国政府于 1849 年 4 月派出了由尼·乌迪诺将军率领的所谓意大利远征军。4 月 27 日法军在意大利要塞港口奇维塔韦基亚登陆,4 月 30 日被朱·加里波第领导的罗马共和国军队击退,双方签订了停火协议。6 月 3 日,乌迪诺撕毁协议,再次炮击罗马。法军于 1849 年 7 月 1 日占领罗马城。由于法国、奥地利和那不勒斯的武装干涉,罗马共和国于 1849 年 7 月 3 日被推翻。
|
|
|
1832 年路易·波拿巴在图尔高州加入瑞士国籍。
|
|
|
秩序党是 1848 年由法国两个保皇派即正统派和奥尔良派联合组成的保守的大资产阶级政党,从 1849 年到 1851 年 12 月 2 日政变,该党在第二共和国的立法议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
|
|
|
耶稣会是天主教的修会之一,以对抗宗教改革运动为宗旨。耶稣会会士以各种形式渗入社会各阶层进行活动,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在欧洲声誉不佳。
|
|
|
卡利古拉是罗马皇帝(37—41 年),他执政后立即同元老院一起参加近卫军的阅兵式并发表演讲。
|
|
|
暗指路易·波拿巴 1839 年在巴黎出版的《拿破仑观念》一书。书中颂扬拿破仑的政治原则、拿破仑第一的帝国秩序,并把皇帝本人写成一个理想人物。《通报》是法国日报《总汇通报》(Le Moniteur universel)的简称,1789— 1901 年在巴黎出版。1811 年 1 月 1 日起用这个名称出版,最初用《国民报,或总汇通报》(Gazette nationale,ou Le Moniteur universel)的名称出版,1799—1814、1816—1868 年是政府的官方报纸,1848 年2 月26 日起加副标题《法兰西共和国官方报纸》。1870—1871 年巴黎被围困期间,报纸在巴黎和图尔两地同时出版,后在波尔多出版,是甘必大领导的国防政府代表团的正式机关报。
|
|
|
议会总务官原是古罗马元老院中的下级官员———财务官和档案官。这里是指在法国国民议会中负责经济、财务和安全保卫事务的委员会。1851 年 11 月 6 日,保皇党人议会总务官勒夫洛、巴兹和帕纳提出一项议案,要求把调动军队的权力授予议会。阿·梯也尔支持这项议案,波拿巴分子圣阿尔诺表示反对,经过激烈的辩论,这项议案于 11 月17 日被否决。在表决中山岳党支持波拿巴派,因为他们认为保皇党人是主要危险。
|
|
|
吉伦特派是 18 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个政治集团,代表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在革命时期产生的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该派的许多领导人在立法议会和国民公会中代表吉伦特省,因此而得名。吉伦特派借口保卫各省实行自治和成立联邦的权利,反对雅各宾政府以及拥护政府的革命群众。
|
|
|
雅各宾派是雅各宾俱乐部的成员,18 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下层资产阶级的利益,1793—1794 年实行了雅各宾专政,颁布了一系列废除封建所有制、镇压反革命活动和击退外国武装干涉的法令。
|
|
|
1848 年 4 月 16 日巴黎工人在路易·勃朗影响下举行和平示威,向临时政府提出关于“劳动组织”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的请愿书,示威队伍被资产阶级国民自卫军驱散。
|
|
|
弗伦特运动又译投石党运动,是 1648—1653 年法国反专制制度的运动。弗伦特(Fronde)原意是一种投石器,曾为当局所禁,违令者应受惩罚;这个词的转义为破坏秩序,反对当局。弗伦特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高等法院弗伦特”(1648—1649 年)。路易十四未成年期间,摄政太后安娜(1643—1653年)及首相马扎里尼的专横引起国内广大阶层的不满。1648 年 5 月,巴黎高等法院要求监督政府财政,取消各省巡按使,但遭到拒绝。8月,巴黎市民起义,支持高等法院,迫使王室逃出首都。1649 年 3 月,起义被政府军镇压,高等法院被迫与王室妥协。第二阶段称为“亲王弗伦特”(1650—1653 年)。1650 年 1 月起,以孔代亲王为首的贵族资产阶级在外国军队支持下,利用城乡人民运动,与专制政府抗衡,1653年被政府军击败。弗伦特运动的失败为路易十四当政后的专制独裁铺平了道路。
|
|
|
策划 1851 年 12 月 2 日政变的波拿巴统治集团和反革命报刊在应于1852 年 5 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之前用无政府状态、革命阴谋、新的农民起义和侵犯私有财产等罪名来恐吓善良的遵纪守法的法国公众。前警察局长罗米厄所写的小册子《1852 年的赤色幽灵》在这一宣传运动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
|
|
弗利基亚帽,或红色尖顶帽,是古代弗利基亚(小亚细亚)人的头饰,后来在 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成为雅各宾党人的帽子样式。此后,这种帽子便成了自由的象征。
|
|
|
百合花是波旁王朝的标志,紫罗兰是奥尔良王朝的标志。
|
|
|
托利党是英国的政党,于 17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形成。1679 年,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是否有权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拥护詹姆斯继承王位的议员,被敌对的辉格党人讥称为托利。托利(Tory)为爱尔兰语,原意为天主教歹徒。托利党坚持反动的对内政策,维护国家制度中保守和腐朽的体制,反对国内的民主改革,曾与辉格党轮流执政。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托利党逐渐失去了先前的政治影响和在议会中的垄断权。1832 年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进入议会。1846 年废除谷物法,削弱了英国旧土地贵族的经济基础并造成了托利党的分裂。19 世纪 50年代末 60 年代初,在老托利党的基础上成立了英国保守党。
|
|
|
埃姆斯是德国威斯巴登附近的一处疗养地。“圣路易的后裔”指自封为亨利五世的法国正统派王位追求者尚博尔伯爵。1849 年 8 月在尚博尔伯爵的经常居住地埃姆斯,召开了有他出席的正统派代表大会。尚博尔伯爵出身于波旁王朝,是查理十世的孙子。
|
|
|
二月革命后,路易—菲力浦从法国出逃,曾住在伦敦附近的一个城堡克莱尔蒙 特。这 里 是 指 奥 尔 良 派 同 路 易—菲 力 浦 在 那 里 进 行 的 谈判。
|
|
|
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德文原文是 Haupt und Staatsaktion,其原意是“大型政治历史剧”,指 17 世纪和 18 世纪上半叶德国巡回剧团演出的戏剧。这些戏剧用夸张的、粗俗的和笑剧的方式展现悲剧性的历史事件。这个词的引申意义是指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德国历史科学中的一个流派“客观的历史编纂学”学派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1849 年 6 月 13 日,小资产阶级政党山岳党在巴黎组织了一次和平示威,抗议法国派兵镇压意大利革命,因为共和国宪法规定,禁止动用军队干涉别国人民的自由。这次示威被军队驱散,它的失败宣告了法国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破产。6 月 13 日以后,当局开始迫害民主主义者,其中包括外侨,同时许多社会主义报刊遭到查封。1849 年 8 月 10 日,国民议会通过一项法令,将“6 月 13 日暴乱的主谋和从犯”送交“布尔日特别最高法庭”审讯。34 名山岳党议员(其中包括赖德律—洛兰、费·皮阿和维·孔西得朗)被提交法庭审判。马克思对这一事件作了详细评述,见《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第2章。
|
|
|
议会规则是由国民议会多数派制定的,这项规则限制议员发言自由并赋予议长开除议员和扣发议员津贴的权利。1849 年六月十三日事变后的第十天,议会拟订了这项规则的草案(见 1849 年 6 月 25 日巴黎《总汇通报》第 176 号),经过多日讨论,于 1849 年 7 月 6 日通过。当时国民议会议长是安·杜班。
|
|
|
在巴黎 1849 年六月十三日事变的影响下,里昂工人于 6 月 15 日举行了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经过八小时的战斗,最终被贝·马尼昂将军指挥的军队所镇压。
|
|
|
使耶利哥城墙应声倒塌的号角声的传说出自圣经典故:公元前 2000 年下半年,以色列统帅约书亚的军队围攻耶利哥城时,约书亚令自己的士兵吹响用羊角制成的号角,并随号角声一齐大声呼喊,从而使久攻不破的城墙应声倒塌(见《旧约全书·约书亚记》第 6 章)。
|
|
|
奥斯特利茨现称斯拉夫科夫。1805 年 12 月 2 日,拿破仑第一在这里击败了俄奥联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
|
|
所谓教皇的自由主义行动是指罗马教皇庇护九世 1846 年就职时实行大赦,在教皇国开始实行广泛的改革,以及 1848 年 3 月在教皇国实施立宪制并建立某种程度的世俗内阁等做法。<br>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 年第一版和 1869 年第二版中,此处都错印成“教皇的非自由主义行动”,1885 年出版第三版时更正为“教皇的自由主义行动”。
|
|
|
这里涉及废除酒税的法案。制宪议会曾于 1849 年 5 月 19 日通过决定,从 1850 年 1 月 1 日起废除酒税。关于废除酒税的法案于 1849 年12 月 18 日提交国民议会进行讨论。在废除酒税的决定生效前 10 天,国民议会又通过了恢复这项税收的法律。
|
|
|
1850 年 1 月 19 日、2 月 26 日和 3 月 15 日国民议会讨论了教育法,并在3 月 15 日通过了这项法律。这项废除无神思想的教育法,实际上是把学校置于教士的控制之下。
|
|
|
伏尔泰是自然神论者,他对僧侣主义、天主教和专制政体的猛烈抨击曾对他的同时代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伏尔泰主义特指 18 世纪末期进步的、反宗教的社会政治观点。<br>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伏尔泰主义这一概念是指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所持的充满矛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态度。当时,这个阶级一方面从自然神论的立场出发,反对宗教狂热和封建教权主义;另一方面又认为,为了对“贱民”实行统治,宗教的存在是必要的。
|
|
|
《卫戍官》是维·雨果的一部描写德国中世纪生活的历史剧。在中世纪的德国,卫戍官是皇帝指派的城堡和地区的统治者。1850 年 5 月 1日,根据内务大臣的命令成立了立法议会新选举法起草委员会。该委员会的 17 名成员属于奥尔良派和正统派,由于贪图权力和立场反动而被称为卫戍官。
|
|
|
指新选举法,即法国 1850 年 5 月 31 日通过的《1849 年 3 月 15 日选举法修正案》。该法案规定,在固定居住地居住三年以上并直接纳税的人才有表决权。此项法案使 300 多万选民丧失了选举权,实际上废除了普选权。
|
|
|
新的新闻出版法于 1850 年 7 月 16 日由立法议会通过。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大大提高了报刊出版者应交付的保证金数额,并开始征收印花税,小册子也不例外。新的新闻出版法实际上是取消法国新闻出版自由的又一项反动措施。
|
|
|
《新闻报》(La Presse)是法国的一家日报,1836 年在巴黎创刊,七月王朝时期具有反政府的性质;1848—1849 年是资产阶级共和派的机关报,1851 年十二月二日政变后是反波拿巴派的报纸;1836—1857 年主编是埃·德·日拉丹。
|
|
|
十二月十日会是波拿巴派的秘密团体,以纪念其庇护人路易·波拿巴1848 年 12 月 10 日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而得名。该组织成立于1849 年,主要由堕落分子、政治冒险家、军人等组成。虽然该团体于1850 年 11 月表面上被解散,但实际上其党羽仍然继续进行波拿巴主义的宣传,并积极参加了 1851 年 12 月 2 日政变。
|
|
|
卡宴是法属圭亚那的首府,法国流放政治犯的地方。大批政治犯在这里被折磨致死,故有“不流血的断头台”之称。
|
|
|
指七月王朝时期路易·波拿巴企图实行政变的两次武装叛乱。1836 年10 月 30 日,路易·波拿巴在一些拥护波拿巴主义的军官的帮助下策动了斯特拉斯堡驻防军两个炮兵团的叛变,但几小时后叛乱分子就被解除了武装,路易·波拿巴本人被捕并被流放到美洲,1837 年回到瑞士。因其在举事时是瑞士国民,所以被称为瑞士兀鹰。1840 年 8 月 6 日他利用法国波拿巴主义抬头的机会,和一小撮密谋家一起在布洛涅登陆,企图在当地驻防军队中发动叛乱。这一企图也遭到了完全失败。路易·波拿巴被判处终身监禁,但 1846 年他便逃往英国了。
|
|
|
国家工场是 1848 年二月革命后根据法国临时政府的法令仓促建立起来的。国家工场一律采取军事化方式进行生产,对工人实行以工代赈的办法,发给面包卡和军饷。临时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使路易·勃朗关于组织劳动的思想在工人中丧失威信,另一方面是想利用以军事方式组织起来的国家工场的工人来反对革命的无产阶级。但是这个分裂工人阶级的计划没有成功,革命情绪在国家工场中继续高涨,于是政府便采取减少工人人数,将他们派到外省参加公共工程等办法来达到取消国家工场的目的。这些做法引起了巴黎无产阶级的极大愤怒,成了巴黎六月起义的导火线之一。起义者利用国家工场内部已有的军事组织采取行动。起义被镇压后,卡芬雅克政府于 1848 年 7 月 3日下令解散了国家工场。
|
|
|
“来自爱丽舍园的女儿”出自席勒的诗歌《欢乐颂》,马克思在这里是借此来讽刺波拿巴及其亲信。
|
|
|
1848 年在加利福尼亚、1851 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这些发现对欧美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欧洲和美洲向这些地方大量移民,掀起了所谓的“黄金热”。
|
|
|
这项命令刊载于 1851 年 1 月 2 日巴黎《祖国报》(La Patrie),该报全称为《祖国报。商业、农业、工业、文学、科学和艺术报》(La Patrie. Journaldu commerce,de lagriculture,de lindustrie,de la littrature,des scienceset des arts),是法国的一家日报,1841 年在巴黎创刊,1850 年报纸支持秩序党的保皇派选举联盟,1851 年十二月二日政变后成为波拿巴派的机关报。
|
|
|
旧法国高等法院是 18 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前法国的最高司法机关,许多城市设有这种高等法院。作用最大的是巴黎高等法院,该法院办理国王敕令的登记,并具有所谓谏诤的权力,即对不合习惯和国家法律的敕令提出反对意见的权力。但是高等法院没有实权,因为只要国王亲自出席会议,敕令就一定要作为法律登记下来。法国大革命时期这种高等法院于 1790 年被解散。
|
|
|
议会迷 德文原文是 parlamentarischer Kretinismus,直译为 “议会克 汀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48—1849 年革命时期首先使用这个术语批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中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后来他们用这个术语泛指欧洲大陆醉心于议会制度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
|
|
贝勒岛是比斯开湾的一个岛屿。1849—1857 年是法国囚禁政治犯的地方,1848 年巴黎六月起义的参加者奥 · 布朗基也被囚禁在这里。
|
|
|
马克思在这里套用了古希腊作家阿泰纳奥斯(2—3 世纪)的著作《哲人宴》中的一个情节。埃及法老泰俄斯讥笑带兵前来支援他的斯巴达王阿革西拉乌斯身材矮小,他说:“山在分娩,宙斯很吃惊,但山生了个老鼠。”阿革西拉乌斯回答说:“您把我看做老鼠,但是总有一天我会成为狮子的。”
|
|
|
《国民议会报》(LAssemble nationale)是法国的一家日报,1848—1857年在巴黎出版。该报代表两个保皇派即正统派和奥尔良派的观点,支持他们的合并。
|
|
|
指复辟时期正统派营垒中策略上的意见分歧。路易十八和让·维莱尔主张谨慎从事,而达尔图尔伯爵(1824 年起为国王查理十世)和茹·波林尼雅克却不顾法国局势的变化,主张完全恢复革命前的秩序。<br>巴黎的土伊勒里宫是路易十八的皇宫,马松阁是宫里的建筑之一,复辟时期是达尔图尔伯爵的府邸。
|
|
|
《经济学家》的全称为《经济学家。每周商业时报,银行家的报纸,铁路监控:政治文学总汇报》(The Economist. Weekly Commercial Times,Bankers Gazette,and Railway Monitor:a political,literary,and generalnewspaper),是英国的一家周刊,1843 年由詹·威尔逊在伦敦创办,大工业资产阶级的喉舌。
|
|
|
伦敦工业博览会是 1851 年 5—10 月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工商业博览会。
|
|
|
《国民议会通报》(Le Messager de lAssemble)是法国反波拿巴派的日报,1851 年 2 月 16 日—12 月 2 日在巴黎出版。
|
|
|
指波拿巴派的将军圣阿尔诺率军摧毁巴黎街垒的炮击声。1851 年 12月 2 日波拿巴政变后,巴黎曾爆发了一次共和派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立法议会左翼议员和工人联合会秘密组织的领导人。12 月 4 日夜,在镇压这次起义时,波拿巴派的军队不仅用大炮摧毁了共和派构筑的街垒,还向路旁行人和窗口、阳台上的观望者任意射击。一些资产者的楼房,包括萨兰德鲁兹的房屋也遭到破坏。
|
|
|
长期国会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长达 13 年(1640—1653 年)没有改选的一届英国国会。长期国会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筹集政府经费于1640 年 11 月召开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立法机构和领导机构。该国会于 1649 年宣布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1653 年 4 月,奥·克伦威尔建立军事专政后将其解散。
|
|
|
1851 年 12 月共和派在巴黎举行了反对波拿巴政变的起义。外省农民、小城镇手艺人、工人、商人和知识分子等也纷纷起义。反抗波拿巴的运动波及法国东南部、西南部和中部 20 多个省,将近 200 个地区。但是,由于缺乏统一领导,起义很快就被警察和政府军队镇压下去了。<br>马克思在这里把波拿巴当局对包括农民在内的共和派运动采取的报复措施,同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当局迫害所谓蛊惑者的行为作了类比。
|
|
|
塞文是法国南部朗格多克省的一个山区,1702—1705 年爆发了农民起义,被称为“卡米扎尔”(“穿衬衫的人”)起义。由于新教徒遭受迫害而引发的这些起义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质。个别地区直到 1715 年还有这类起义发生。
|
|
|
旺代是法国西部的一个省。1793 年春季,该省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在贵族和僧侣的唆使和指挥下举行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暴动,围攻并夺取了共和国军队防守的索米尔城。暴动于 1795 年被平定,但是在 1799年和以后的年代中,这一地区的农民又多次试图叛乱。旺代因此而成为反革命叛乱策源地的代名词。
|
|
|
指正统派首领沙·蒙塔朗贝尔 1850 年 5 月 22 日在一篇演说中要求国民议会议员“同社会主义进行严肃的斗争”。
|
|
|
西奈山是阿拉伯半岛上的山脉。据圣经传说,摩西在西奈山上聆受了耶和华的“十诫”(见《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 19—20 章)。
|
|
|
康斯坦茨宗教会议(1414—1418 年)是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后为巩固天主教会已经动摇的地位而召开的。这次会议谴责了宗教改革运动的首领约·威克利夫和扬·胡斯的教理,消除了天主教会的分裂状态并推选出新的教会首脑以代替三个争夺教皇皇位的人。
|
|
|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原指 1844 年起在德国传播的所谓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马克思在这里是指大约1850 年初出现在法国的所谓社会民主派。<br>“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从 1844 年起在德国知识分子中间传播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说,其代表人物有卡·格律恩、莫·赫斯、海·克利盖等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宣扬超阶级的爱、抽象的人性和改良主义思想,拒绝进行政治活动和争取民主的斗争,否认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在 19 世纪 40 年代的德国,这种学说成了不断发展的工人运动的障碍,不利于团结民主力量进行反对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的斗争,不利于在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无产阶级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45—1848 年的许多著作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批判,如《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反克利盖的通告》(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 1 版第 4卷)、《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同上)、《“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 1 版第 3 卷)和《共产党宣言》。———287、582。
|
|
|
加尔都西会是 1084 年法国人圣布鲁诺创立的天主教隐修院修会之一,因创建于法国加尔都西山中而得名。该会会规以本笃会会规为蓝本,但更严格。修士各居一小室,以便独自专务苦身、默想、诵经;终身严守静默,只能在每周六聚谈一次;在每年的 40 天封斋期内,仅食面包和清水,有“苦修会”之称。
|
|
|
《立宪主义者报》(Le Constitutionnel)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日报,其全称为《立宪主义者报。政治和文学汇闻》(Le Constitutionnel. Journal politique,littraire,universel)。1815—1870 年该报用不同名称在巴黎出版,40 年代是奥尔良派温和的一翼的机关报,1848—1849 年革命时期代表以梯也尔为首的反革命资产阶级的观点,1851 年十二月二日政变后成为波拿巴派的机关报。
|
|
|
这是雅·杜邦·德勒尔在《内部纪事》一文中引用弗·基佐的话,该文发表在 1850 年 12 月 15 日《流亡者之声》第 8 期。
|
|
|
指法国奥尔良公爵菲力浦摄政时期(1715—1723 年)。当时路易十五尚未成年。
|
|
|
特里尔的圣衣是保存在特里尔教堂里的天主教圣物,传说是耶稣受刑时脱下的。特里尔的圣衣是朝圣者的崇拜物。
|